学术有高下,功用有大小。
故作事不以礼,弗之敬矣。因此,在从事清代思想史研究时,一定要关注清代学术流派或学术现象与宋明理学之间的关系,否则相关评论就可能失之于片面。
【18】这是钱先生在从事清代学术史研究时的心得,对于今人仍有启发意义。礼之于人属于道德,礼之于社会属于维系长幼尊卑秩序的工具,而这些皆是理的现实呈现。北宋思想家李觏认为礼是仁、义、智、信之本,如果只知仁、义、智、信,而不知求之于礼,那只是率私意,附邪说,荡然而不反,此失其本者也。其秀者有所凭而入于善,顽者有所检束而不敢为恶,上者陶淑而底于成,下者亦渐渍而可以勉而至。14钱穆:《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》下册,第551-552页。
汉学家矫枉过正、武断尚多,以至于汉学家的经典诠释并非尽合古义。凌廷堪撰《复礼》三篇,初衷是要改变宋明以来的学术风气。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,不是复制我国历史上已有的礼义之邦的标本,而是与时俱进,挖掘并汲取我们先民塑造礼义之邦的历史经验与传统智慧,发扬礼义之邦的优良传统,在正确的思想、理论、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下,站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,审视世界历史上各种成功的国家形象,吸收各个时代的强国塑造其国家形象的经验教训,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,着眼于现代文明国家的一般构成要素,认真分析研究全球化儒学的知识、思想与智慧时代礼义之邦的基本构件,提出在新的时代塑造新的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的愿景。
仁义属于儒家鲁学系统,被纳入三纲五常,列为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之首。礼义之邦的价值取向是礼义。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良好的文明素养,具有自强、自律、自尊、自爱之心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(《论语·雍也》),知道平等待人,执礼敬人,善良爱人,乐于助人,重然诺,守诚信,自觉遵守各种法律、秩序和规则,必会赢得世人的敬重。在此基础之上再接再厉,再造中国,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,使我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,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襄赞的盛德大业,是全体儒学与当今社会中国人的光荣历史使命。
这一愿景至少应该包括:坚守中华美德,识礼义,知荣辱,认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。可是,到了近代,由于贫弱落后,中国人渐渐失去了自信,批判旧道德,否定旧制度,破坏有余,建设不足,这使得中国在革故鼎新的社会转型中改变了国家形象,与礼义之邦渐行渐远。
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塑造的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,为周边各国各民族以及远道而来的使者、商人、旅行者等仰慕不已,被视为国家的典范、样板。礼义指规则道义,礼仪指礼节仪式。由这样的人民组成的国家哪怕是小国寡民,也是伟大的、受人尊敬。描绘国家形象时,宜用礼义之邦,不能误写作礼仪之邦。
国家富强受人羡慕,礼义之邦受人尊敬。礼义和仁义都是儒家提倡的道德价值,礼义和仁义分际何在?在历史上,也曾偶尔有过仁义之国的提法,说明仁义亦可用于塑造国家形象。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,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审视民族复兴的内涵,深切地了解到民族复兴不仅仅是指复兴我们曾经有过的人民富裕、社会繁荣、民族昌盛、国家富强的历史,而且指复兴我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礼乐发达、文明先进的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。须知,身在异国他乡,每一个中国人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。
两千多年来,中国一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,受到世界各国的仰慕和尊敬。近几十年来,我国经济高速发展,人民富裕程度大幅提升,真正做到了仓廪实衣食足,然而,知礼节和知荣辱似乎还有所不足,尤其表现在个别人在出国旅游、文化交流时。
礼义之邦不是遥远而不可企及的,而是实实在在呈现于人们心目之中的。这是由中国两千多年的文明史证明了的。
进入 21 世纪,中国和平崛起后,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的问题,不仅摆在了全体国人的面前,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重视。拥有先进的政治文明,立法为公,立政为民,公权力敬畏规则、敬畏民意。仁义主要指向内在的道德意志,礼义主要指向外在的道德规范。(本文选自尼山儒学文库之《儒学的知识、思想与智慧》) 进入专题: 礼义之邦 国家形象 。建设法治社会,人人守法,守纪律,守规则,自觉维持公序良俗。崇文重教,引导人民争做既有传统中华美德又有现代文明教养的中国人。
一国崇尚的核心价值观起着引领和导向的作用,决定着社会风气的清明与优良程度,而国民文明素养更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。中国人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,都反映着中国人的文明教养,他人窥一斑而知全豹,这自然就会影响中国的国家形象。
另一种是中国周边各国、各族以及来华使者、商人、旅行者、传教士等心目中的礼义之邦,大致以汉、唐、宋、明为典范,其基本特征是:坚持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为核心价值儒学与当今社会观。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一使命,自觉承担这一使命,砥砺前行,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。
虽然在养成国民个人道德素质方面,仁义的作用深切著明,但是,就塑造国家形象而言,礼义却比仁义更加有成效。因此,身为中国人,无论男女老幼,都应该从自身做起,从细微处做起,以礼义修身,守规则,懂规矩,不分内外,自觉地做一个有仁义道德、有礼义教养、接人待物彬彬有礼的人。
维护人类正义,捍卫世界和平。实行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择制度。国民有温良、恭敬、礼让的文明素养。社会秩序优良,人人安分守己。
有以德服人的泱泱大国之风。礼义属于儒家齐学系统,被纳入国之四维,列为礼、义、廉、耻四维之首
两千多年来,中国一向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,受到世界各国的仰慕和尊敬。由这样的人民组成的国家哪怕是小国寡民,也是伟大的、受人尊敬。
这一愿景至少应该包括:坚守中华美德,识礼义,知荣辱,认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。进入 21 世纪,中国和平崛起后,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形象的问题,不仅摆在了全体国人的面前,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和重视。
另一种是中国周边各国、各族以及来华使者、商人、旅行者、传教士等心目中的礼义之邦,大致以汉、唐、宋、明为典范,其基本特征是:坚持以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为核心价值儒学与当今社会观。礼义指规则道义,礼仪指礼节仪式。仁义属于儒家鲁学系统,被纳入三纲五常,列为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之首。仁义偏重个人道德文明建设,礼义注重社会制度和公共道德两个层面的文明建设。
国民有温良、恭敬、礼让的文明素养。一个国家的人民拥有良好的文明素养,具有自强、自律、自尊、自爱之心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(《论语·雍也》),知道平等待人,执礼敬人,善良爱人,乐于助人,重然诺,守诚信,自觉遵守各种法律、秩序和规则,必会赢得世人的敬重。
因此,身为中国人,无论男女老幼,都应该从自身做起,从细微处做起,以礼义修身,守规则,懂规矩,不分内外,自觉地做一个有仁义道德、有礼义教养、接人待物彬彬有礼的人。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不仅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荣誉,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空间。
礼义属于儒家齐学系统,被纳入国之四维,列为礼、义、廉、耻四维之首。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塑造的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,为周边各国各民族以及远道而来的使者、商人、旅行者等仰慕不已,被视为国家的典范、样板。